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典礼致辞合集 | 马怀德 周光权 宋华琳 秦天宝 杜宇 方新军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致辞人: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法律随手 诗书满箱

致辞人: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热爱法治 信法为真

致辞人: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北大法律信息网签约作者

新生•心声•新声

致辞人:秦天宝,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北大法律信息网签约作者

奔跑的尽头,是一座礼堂

致辞人:杜宇,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 、教授

尽可能给自己留一点野蛮生长的空间

致辞人:方新军,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

*排名不分先后,以开学典礼时间排序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致辞人 | 马怀德

来源 | 中国政法大学


第一,志存高远,心系家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祖国和人民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立志要追求学业精深、探索前沿问题、勇于攻坚克难;要抓住机遇,用青春翅膀搏击长空,助力实现梦想;也要有信心把个人的志向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以坚定信念解决法治领域和国家治理中的各种问题;以为民情怀走出校园、走入基层,服务国家和社会。


第二,勤学苦练,笃行不怠。大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实践探索,而人文社科类的学习更强调广泛的阅读和思维的训练。同学们要“勤读书、精修业、常实践”。要在读书过程中注重提高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本领,训练系统化思维,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困惑,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第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希望广大同学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拥抱新技术,更要站在技术的肩膀上保持独立思考的清醒、保持批判反思的理智、保持探索创新的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海内外辩论赛等各个学术平台,学会在问答之间、在思辨之间开拓视野,碰撞火花,接近真理,要拥有对创造未来的热情,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追求真理,永不言弃。


第四,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希望广大同学拥有强健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学校设立的美育课程以及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等通识课程中去,在欣赏国际专业水平的文化演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成为内心充盈、身心健康、活力四射的新时代青年。



法律随手 诗书满箱


致辞人 | 周光权

来源 | 清华大学法学院


亲爱的同学们:


诚挚地祝贺各位成为清华法学院大家庭的一员。每个人一辈子都注定要过很多大关,各位“闯关”成功后把个人命运和清华法学院的发展紧紧维系在一起,大家携手前行,就一定能够各得其所、相互成就。英才齐聚,法律职业共同体又添新人,法治的未来可以期许。


人生中的有些重大决定是瞬间做出的,带有一定偶然性,但却可能是极为正确的。有的本科生同学或许是因为听了张明楷老师、我以及高丝敏老师等在今年6月16日所做的招生宣传,被我们“带节奏”而选择了清华法学院;有的研究生则是阅读了老师们的一些著述,或者看了讲课视频,就下决心到清华法学院求学。但是,如果要安心念法学专业,选择这里无疑是你人生果断而正确的选择,清华法学院一定是你梦想启航的地方。相信你在未来几年,会用实际行动证明你的选择多么有价值。为此,让我们共同努力。


选择法学,就是选择了智慧人生。但是,在这样的场合,我还得告诉各位:读法学,是一个相当冒险的生产、作业过程,你要懂得自甘风险。人生可能经历的磨难,不会因为选择了清华法学院就减少,很可能只是变换了形式而已。将几年时间托付给法学院,虽然与《民法典》第1176条自甘风险条款所规定的情形有很大差别,但也有共同之处,你“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即便内心很受伤,也很难主张侵权损害赔偿;你也很难认为其他“卷起来”的同学“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总之,选择了法律就如同加入攀岩协会,你就要有更多承受力和韧性,就只能往上走。你所有吃过的苦,以后都会成为你的财富。当然,如果你能够跟随老师们前行,问题很可能远没有我说的那么严重,你能够体会到的愉悦远远大于痛苦。我曾经在一本谈学习方法的书中写过,从我收集的有限数据看,学法律的人总体上长寿。这反过来间接印证了学习法律是让人开心、快乐的,法学是一个好专业。


在这里,我想进一步分享的是:如果要想轻松、愉快地学好法律,最好能够做到法律随手,诗书满箱。


法律随手,最直白的说法是随身带着法条。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的宪法教授出门时一定带着宪法条文,有的民法教授会随身带着民法典,需要时拿出来翻阅。在有的国家,辨别法庭中公诉人和辩护人座位的唯一方法,桌子上端端正正摆着法律全书的,旁边坐着的一定是公诉人;我们的很多专业课教学,老师都希望同学们带着法条去教室。如果随身携带法条做不到,能够对法条信手拈来也行。学法律确实不要求死记硬背法条,但是,如果你主动“加量不加价”,能够把法条背下来,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因为法条中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有的部门法要从头到尾记住很困难,比如,民法典有1260条;近年来,民事诉讼法几乎每年修改一次,对于这些法律,你可以考虑记住其中特别重要的条文。


退一步,如果法条不想记也记不住,那么,每一个重要部门法的知识至少要在你的脑海里能够形成体系,能够学以致用,这可是你不可推卸的学习使命。这个层面的法律随手,是指法律学习得心应手。在体系性地学习法律过程中,你必须保持现实感、时代感,你所学的那些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能够被随时用来处理案件,为此,你需要认真观察社会,面对矛盾和纠纷结合社会潮流和价值观提出解决方案。从形形色色的合同纠纷到社会利益的刑法保护,哪一个问题都会让你重新思考社会、人生。法律是人类的杰作,只有从正确的理念出发,才能完整地理解隐藏在条文背后的真意。


法律随手,下苦功夫,不是对抽象的理论顶礼膜拜,而是本着坚定的信念寻找法条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深思法理、洞察国情,使分析结论被国民所认同。唯有如此,你才能在清华法学院掌握真本领。


诗书满箱,肯定要求你至少有满满的一箱子书。你确实需要提高阅读量,涉猎的对象包括法律教科书以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书。我们的法学教育能够教你法律、法理,但是,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社会生活的常识和情理,法律人的价值判断和正义感,都需要你通过阅读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之后逐步形成;有很多法学方面的难题,比如不同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需要你在不同方案中做选择,这些也都离不开阅读。法律人的看家本领是论证,你要学会说理,不以自己为中心,懂得缓和地、相对地进行思考,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倾听,把自己的格局打开,要做到这些,更需要让满箱诗书发挥作用。我们这栋楼里的法律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阅读环境和条件在国内法学院中绝对处于一流水准,和清华法学院的地位匹配得丝丝入扣,希望你们经常去那里诗意般地栖居。


诗书满箱,经年累月,会改变你的气质,让你向善向好。法律人是文人,而且是饱读诗书,能够回应社会期待,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文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时至今日仍然很有价值的内容,心怀天下、“经世济民”的说法承载了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各位未来一定要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正义,要想成为立得住的法律人,就需要杜绝空谈,必须始终保持对法学的挚爱,好读书、读好书,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法治是渐进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推动法治的力量,在座各位更是责无旁贷。让我们从热爱读书、安心读书这一细微处做起。


最后,祝各位在清华法学院天天开心、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谢谢各位!



热爱法治 信法为真


致辞人 | 宋华琳来源 | 南开大学法学院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中午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此致辞,欢迎各位来到南开法学院,接下来在此度过两年、三年、四年甚至更长的青春年华,在此共同研习法理、精习法律、研读判例,从而“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成为刚毅坚卓的法律人。


我们要做有家国情怀的法律人,首先要有正确的法律价值观,要捍卫法治的精义,捍卫法治国家的基本价值。法治是什么,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法律乃善良与公平之学问”,法治不仅仅是工具主义的,还要关注人性尊严与自由等核心价值。近日《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修订在坊间饱受热议,但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其基本价值立场究竟是“依法治民”还是“依法治官”;究竟是在法律中设定不确定法律概念,赋予行政机关以广袤的裁量权,还是应尽可能细密地设定特定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法律的制修订,究竟是为了管理部门管理方便,还是应当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依归。古人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应恪守法律人的底线,做好自己的判断。


我们要研习法律规范,关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这就是学者们说的法释义学,法释义学应当是我们法律人安身立命的“独门暗器”。法释义学以法律的适用为主要取向,以现行的法秩序为出发点,以法律方法为核心要素。近日“酱香拿铁”可谓成为网红,但我们需要思考,在咖啡中擅自添加茅台酒售卖,是否有可能构成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权人享有对其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任何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擅自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行为,均构成侵权行为。


再比如我们日常都会使用化妆品。《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那么香薰精油、空气清新剂、衣物洗涤剂、消毒剂属于化妆品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们不施加于人体表面;再比如一些医疗美容机构使用的肉毒杆菌、透明质酸等产品,虽然声称是具有美容功效的产品,是化妆品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们是采用口服、注射、吸入、手术等方法进入或作用于人体皮肤或内部的产品,而非“采取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这就是规制国家下的行政法解释,通过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功能解释等方法,对各种光怪陆离法律问题可以得出合法、合体系、合情理的解释之道。


“心事浩茫连广宇”,我们要善于观察真实世界的法律问题,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例如最近成为网红的“全国8A级景点天津大爷跳水”,其是否具有合法性?《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11条第3项要求市民“爱护园林、绿地和水体”,但是也没有说要禁止游泳。对这些问题都需认真探究。再比如最近证券印花税率的调整,医药行业反腐浪潮的开启,都涉及很多法律问题。现实的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要求我们调动法学理论与部门法的知识,综合运用不同的部门法知识,来进行分析研判。而探求问题的前提首先是发现问题,并界定问题。“有效地阐明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学会共同学习。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到中年,常忆往事,大约二十年前,我与师友们在浙大西溪园求学问道,在西湖畔读书品茗,我们前后几届博硕同学中涌现出数十位知名中青年公法学者,我们至今依然相互交流、相互砥砺,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所不打烊的无形学院。我们在法律研习过程中,要在南开园与身边的师长、同学、朋友广泛交流讨论,或以读书会、讨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相互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所读所思,从中共同体验学问的乐趣。


金秋九月,在南开园里有幸见到这么多朝气蓬勃的面孔,南开法学教育也处于爬坡过坎之期,我们也在逐步谋求法学教育的改革,为同学们提供更为精良的法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里,同学们也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多读经典,多读法条,多读判例,逐步形成庖丁解牛的能力,能以法律的显微镜和解剖刀来分析复杂的法律问题。


选择法律是一件幸运的事,选择南开法学是一件正确的决定。在此,让我们共享对法律的热爱,在此,我想朗读美国最高法院霍姆斯大法官题为《法律:我们的情人》这样一段演讲,作为结语:


有什么其它职业可以让一个人在生命的河流里潜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可以既作为见证者又作为行动者来分享它的激情、挣扎、绝望和胜利?…这个抽象的东西叫作法律,它如同一面魔镜,不仅反映出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且反映出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人的生活!……如果我们把法律当作情人的话,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她是一个只能用持续而孤独的激情去追求的情人——但当我第一次被邀请在这样的场合演讲时,我脑海中唯一的想法,我心中唯一的感觉,我唇边唯一的话语,都是给她的一首赞美诗,这个让我们以她的名义聚在这里的人——法律,我们的情人。


让我们痴迷法理,热爱法治,敬仰法律,研习法律,信法为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且谨记张伯苓老校长的教诲,“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未来在南开园共度一段美好的法学时光,且形成崇尚法治、捍卫公正、恪守良知的职业品格,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绵薄之力。


谢谢!



新生•心声•新声


致辞人 | 秦天宝

来源 |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亲爱的各位同学,尊敬的各位同事:


秋日好,


新生至珞珈。


心声堂前诸君道,绿法门下群芳华。


新声由此发。


流光瞬息,年华荏苒,又是一年开学季。谨此,我首先代表环境法研究所的各位师长同仁,欢迎各位迈入珞珈山门的学子,祝贺你们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在开场的词中,我提到了三个“Xin Sheng”。这第一个“新生”,指的是在座的各位武汉大学2023级的新生。你们,是特别的一级。


2023年,是华夏大地走出疫情阴霾笼罩的第一年,各位同学在之前的本科、硕士或者工作阶段都完整经历了三年疫情。三年里,我们在习惯了云端会面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能在现实世界坐而论道的珍贵。值得庆幸的是,在后疫情时代,社会秩序基本恢复,线下开展的教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也在稳步回暖。网上盛传所谓“青春有几年,疫情占三年”的感叹,也已经成为一段集体回忆。我相信,你们“失去”的青春,都有机会在东湖之滨、珞珈山下找回来!


也是在2023年,武汉大学迎来了她的百卅校庆,你们幸运地成为了武汉大学新十年征程的第一届学子。每迎来一届新生,武汉大学便焕发一次新生。百年辉煌历久弥新,是因为每一代武大人都将梦想化作行动,以坚持和拼搏铸就传奇。因此,也希望你们作为百卅武大的首任传承者,能肩负起延续武汉大学优良学统的光荣使命,为武汉大学的未来增添新的光彩!


第二个“心声”,出自西汉扬雄的《法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作为你们现在的老师、未来的同行和永远的学长,今天想和你们说一些心里话。


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空前的繁荣,成长在这个年代的你们,或许仍然希望高速发展的惯性能够延续。但现实往往“骨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之局势、时代之变革正以超出人类过往认知的方式展开,中国也正在经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事实上,当下很多全球问题和国内挑战,都与环境法学科之关切联系紧密。


放眼环顾全球,无论是世界各地频发的暴雨、干旱、严寒、酷暑等极端气候现象,还是诸如日本排放核污水等“黑天鹅”事件,都深刻表明了气候、环境、能源问题作为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控因素,发挥着日益深远的影响。因而,保障环境安全、治理环境风险,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评价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际政治博弈的赛场,攸关全球资源重新配置和利益重新分配的、名为“碳缘政治”的新型国际关系格局正在悄然形成。我们将何以于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避免陷入西方国家精心设计的“发展陷阱”、破解西方“碳缘政治”的魔咒、努力改变全球治理体系的格局,这是中国环境法学者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当下中国所要回应的时代命题。


目光回到国内,十年来,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取得空前进展。环境法学,也依托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呼吁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内布局,成为济世安邦的显学。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法律文本的周延只是实现环境法治的起点和前提,对环境法治生命力的评价,终要取决于其能长久有效实施与否;环境法学研究的繁荣,恰从反面映照出我们仍面临海量挑战的现实。幸而,挑战与机遇总是形影相携,这是环境法学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时代机遇,更是中国图新求变的历史机遇。


选择修习环境法学的你们,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剧变和内部社会的起伏时,要以开阔多元的视角去观察、以处变不惊的头脑去思考、以充沛饱满的精神去分析,做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立潮头敢发新声”。


这便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新声”,取第一个“新生”的“新”和第二个“心声”的“声”,用文义解释,即“新的声音”。环境法学的“新声”缘何发出、依何发出、如何发出,是大家于斯求学期间必须时时自省的问题。新声含尽古今情,或许各位明天给出的答案,就包蕴于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的昨天和今天里。


昨日之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自韩德培先生等于1981年创设以来,就是研究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和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最前线阵地。四十二年来,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涌现出以韩德培先生、蔡守秋先生、肖隆安先生等为代表的环境法学大师,他们为中国环境法学立心,为中国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立命。在一代代武汉大学环境法学者的耕耘下,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已然成为国内环境法学者心目中的“圣地”。作客的师生,亦常用“朝圣”二字坦露心迹,这显然是他们过谦,但也足见这块招牌的含金量。


今日之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承袭历年环境法前辈立德树人之精要,成果丰硕、桃李满蹊,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术交流活动活跃。正常的课业之余,尚有环境法学名家荟集的环境法讲坛和环境法论坛、邀请所友分享成长历程的环境法茶座、开拓国际视野的国际环境组织训练营、以及不日即将举办的全国环境法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供君聆听参与。


昨日之道,今日之术,成就明日之声。希望各位同学,能焚膏继晷,薪火相传,接续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的学术风骨,在课堂里夯实基础,在课舍外增广见闻。以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为起点,植根中国,心怀天下,新知倍出,新声频发。


最后,预祝各位学子在“珈”期间身心健康,学业精进,所得皆所愿,所遇皆所求。祝福各位同事新学期工作顺利,教师节快乐。


谢谢大家!



奔跑的尽头,是一座礼堂


致辞人 | 杜宇
来源 | 复旦大学法学院


尊敬的各位同事,亲爱的各位新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想先邀请你们,和我一起想象——假如啊,时间的进度条能被我们拉回到半年之前,回溯你的记忆,可还记得,当时的你,在干什么?我想你们中的大多数,正在一条疲惫,艰辛,摇摇晃晃,无法知晓其结局,却又不甘心就此放弃的道路上,抹去额前的汗滴,向上攀登;在午夜振作精神,再跑一程。


当只有迎面的冷风,陪着你在夜里奔跑时,你一定会在某个歇息的片刻里,筹谋或想象:在这场奔跑的尽头,定是会有一座光彩夺目的礼堂。那里头,有青春勃发的同路人,有学富五车的师长们,他们围坐在你的身边,与你相互庆贺。想到这一刻,你的嘴角也许露出过微笑。


辛苦了,同学们!不妨认真看看你的周围,那些同路的学子们,那些陪你成长的师长们。你如今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他们的脸庞、他们的笑意,他们眼里的光。


恭喜你,同学们,你做到了,不是沉溺于想象,而是真的做到了。你正坐在这场奔跑尽头的山顶上,那座光彩夺目的礼堂里。礼堂的名字,叫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是的,就是这座礼堂!今天,我们在这里,无比兴奋地欢迎你们,复旦大学法学院2023级的新生们!欢迎你们风尘仆仆,远道而来!


只是,这礼堂,是前一段旅程的终点,更是新一段旅程的起点。在未来若干年的时光里,你将进入或继续徜徉于法学的海洋。法学,在我看来是一门奇妙而艰深的学问:


它需要你拥有抽象的能力,月映万川,心驰万里;它又需要你细致入微,在法条每一处隐约的迷人地带精耕细作;


它需要你在规范与事实之间反复流转,在过往、现实与未来之间审慎考量,在域内与域外之间诚心切磋;


它需要你建立对规则的信仰,但又对这种信仰时刻保持反思与批判;


它需要你谙熟规则,但又明明白白地知晓,世界与人心比规则更为辽远、复杂和微妙;


它需要你冷静,能在熙熙攘攘、众生喧哗的嘈杂里,找到那条守着法律尊严的金线;它又需要你感性,甚至胸怀激荡,不让正义的理想,被世俗功利与精致利己埋进深深的土壤。


所以,认为学习法律,就是背诵法条,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研习法律,是一场艰难的跋涉,它需要你不断地、不断地,与高高在上的典籍,与僵化凝固的规则,以及自以为是的前见,去战斗。这场战斗的胜负没有那么重要,但只要你全情去做,你便会长出新芽,生出羽翼,借由它们,你方能正己诚身,经世济民,方能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


中国有数百所法学院。我在这里,要感谢你选择了复旦。但我也想告诉你,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


这是因为,就本质而言,法律是用来规范、调适陌生人社会的复杂互动的制度安排。你站在中国的大地上,举目望去,哪个地方能呈现给你最为丰富、多元、大规模的社会复杂互动?毫无疑问,是东海之滨的上海。这座伟大的东方都会,在未来,将不仅仅让你亲历人间烟火的璀璨多样,让你感受到它精致面容后面的大气包容,更会让你看到,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律师们,他们所编织的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最为精彩绚烂的锦缎;更会让你了解,中国最为专业化的法官们,他们在科技与法律,守正与创新之间的持续探索与勇毅创造。在中国法律市场最为发达、法律服务最为丰富、法律创新最为鲜活的土地上,复旦大学法学院的百年光华,以及在国际化、跨学科与实务化方向上的深厚积淀,会一直陪着你,向前奔跑,再创精彩!


同学们,对人类而言,仪式的意义,是借由一场团聚,让我们把那些值得珍惜的东西牢牢凝聚。


所以,在你们的法学之旅即将启程的地方,我由衷地希望,透过这场仪式,你不仅留下了几张中意的照片,更能镌刻下某种深刻的记忆:


记得初初坐在这里时的振奋;记得一路走来,你越挺越直的脊梁;记得深夜无眠时,不负自己、不负光阴的暗暗许诺;记得父母、亲友、社会和国家对你的殷殷期望;记得从今天开始,那深深融入你血脉的“复旦”烙印。


启航了,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能携带着这些在仪式中被牢牢凝固的记得,不沉溺于过往的成绩,在复旦的百年星空下,“向前向前向前进展”,重新开始你的人生奔跑!因为我明明白白的知道,在那更高的地方,在那奔跑的尽头,有一座更光彩夺目的礼堂,在等着你们!


谢谢大家!



尽可能给自己留一点野蛮生长的空间


致辞人 | 方新军
来源 | 苏州大学法学院


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谨代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211名本科生、366名硕士研究生和8名博士研究生,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对王健法学院的信任和选择。


据说今年法学专业异常火爆离不开一位苏州网红的助推,他的两个观点可能对各位同学产生了非常大的“杀伤力”:第一,法学专业拥有很高的专业壁垒;第二,选择法学专业有利于考公。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为法学的专业壁垒感到自豪,它有一套特有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和医学一样,法学是和学习者未来职业关联度最大的专业。只要人的自私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不能在根本上被消除,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必然会产生纠纷,法律作为纠纷解决机制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在中国最漂亮的法学院里学着最有前途的专业,听起来就足以让人志得意满,但是,我还是要给同学们泼一点凉水。法学专业确实非常热门、就业面确实非常宽,但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高。每年的毕业季,全国的法学院,当然也包括王健法学院,全部都在为提升本科生的就业率殚精竭虑。奇怪的是,本科生的就业率不高并没有降低法学专业的热度,在座的各位同学仍然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法学这个“火坑”,而且在每年的转专业考试中法学专业永远是最热门的。有可能各位同学对上述信息并不知情,听我说完以后肠子都悔青了;也有可能各位同学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业率低并不代表就业质量低,正义凛然的法官、检察官,雄辩滔滔的律师,以及学富五车的法学家,仍然让同学们心向往之。


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是因为法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导致的,拉长时间的维度,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低。只要理解了其中的缘由,同学们就不会过于担惊受怕。


首先,法学的专业壁垒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挡住了很多外行,另一方面它也在法学专业内部进行筛选。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拿到本科毕业文凭,这并不足以让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你还要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是进入纯正法律职业的门槛。


其次,法学专业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在苏州这样的城市,硕士毕业几乎是进入法律职业的第二道门槛。同学们无需抱怨,因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有些地方的乌鸦甚至比中国的还要黑。由于法学专业学习内容复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法学专业学习周期长基本是常态。


在美国,本科没有法学专业,只有在其他专业本科毕业以后才能申请法学院。这种模式隐含的前提是,在学习法律之前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否则没有资格学法律。


在德国,很长一段时间法学专业同样没有本科学位,学生经过四年左右的大学学习,通过学校的考试以后,还必须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才能结业。由于试卷难度非常大,大约有30%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被淘汰。幸存下来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为期两年的“法务见习期”,结束以后参加难度更大的“第二次司法考试”,大约会有15%的学生被淘汰。两次司法考试合格才能最终取得毕业文凭,从而成为“完全的法律人”。但是要想真正成为法官或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两次司法考试的成绩要达到良好(大约是前15%)。“要问学习法律苦不苦,就看德国法学狗”,同学们应该很庆幸自己是在中国学习法律。


在中国,一位同学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同时取得硕士毕业文凭,形式上就迈入了经济发达地区法律职业的门槛,但是能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还未可知。一旦走上职场,考试成绩、毕业院校都不再重要,真正决定你能否成功的是你是否掌握了法律职业需要的特殊技能。法学教育的核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技能的培养,这种技能包括智识技能和实务技能。知识的掌握主要靠记忆,我对同学们的记忆力没有丝毫怀疑;技能的养成,尤其是智识技能的养成主要靠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法律的正确适用。对法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是培育智识技能的前提,但是学习法律并不只是对书本知识和法条的单纯背诵,关键是要掌握法律适用的方法。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如何”。


一直以来,司法实务部门对刚毕业的同学不能快速地融入司法实践颇有微词,认为大学教育缺乏对同学们实务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理论和实务的脱节。法学在本质上属于实践学科,上述批评不无道理,于是很多法学院开始开设《合同设计方法与实务》《谈判技巧》等实务课程,同学们也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司法实务部门实习,试图尽早掌握实务技能,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同学们不能快速融入司法实践的真正原因是智识技能的不足。所谓实务技能,主要包括对合同文本、遗嘱、起诉书、答辩状、判决书等各类法律文件的起草,对各类法律程序的详细了解,和各类当事人包括诉讼对手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和其他专业人士的协调合作能力,对法律纠纷可能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等。上述实务技能对于法律职业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是某些实务技能并不适合在大学进行教授,它们更适合师徒制模式下的近身观察和具体指导。有些实务技能是以基础知识和智识技能的掌握为前提,例如德国学者在《合同设计方法与实务》中非常详细地梳理了融资租赁合同、特许经营合同等各类合同的设计方法,如果同学们对合同法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甚至根本就没有学过融资租赁合同、特许经营合同的内容,再完善的设计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都是雾里看花。根据我的观察,中国(台湾地区除外)没有一家法学院开设《合同法分则》的必修课,只有很少的几家法学院开设了选修课。同学们不能很快融入司法实践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将学到的知识和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进行有效联系的能力,即缺乏智识技能,这是法学教育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法学教育真正的短板。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各位老师在持续提升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如果一位老师自己都未能掌握智识技能,又如何奢谈教会学生呢?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层面在深刻理解培养智识技能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计和学分设置。目前,全国的法学院似乎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只要觉得一部法律重要就开设一门新课,最终导致课程数暴涨、学分数虚高。以苏州大学为例,同学们本科毕业需要修满160个学分,大约需要通过学习70余门课程才能达到,其中法学专业课程109个学分,大约需要学习35门课程。其余学分需要通过学习35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项基础课程予以完成。因为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论文写作和实习,所以平均一个学期同学们要上10门课。全国的法学院基本大同小异,最夸张的是某个法学院要求完成190多个学分才能本科毕业。


算完这笔帐,我相信德国法学狗都不敢来中国学习法律。确实,中国学生很苦,德国学生也很苦,但是两者吃的苦不一样。中国学生苦得很全面,但是苦得很肤浅;德国学生苦得很集中,但是苦得很深刻。德国学生的苦主要来自司法考试,整个大学的法学教育基本围绕司法考试展开。第一次司法考试考六门课,包括三门民法(除传统民法内容外,包括商法、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和劳动法)、两门公法(宪法、行政法)、一门刑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每门课考5个小时。大学考试分两次,中期考试主要围绕第一次司法考试的科目展开,主要考察同学们是否有继续学习通过司法考试的能力,考试合格可以进入进阶学习。各法学院大致会提供八、九个专业重点领域供同学们选择,每个领域大概包括七八门课程。同学们仍然可以选和第一次司法考试相关的学科方向,也可以选择“法哲学、法史学”“经济法”“国际法”“劳动法与社会法”等方向,学校组织的专业重点领域考试成绩占30%,第一次司法考试的成绩占70%,合在一起决定学生的成绩等第。第二次司法考试包括八门课程,四门民法、两门公法、两门刑法,同样每门课程考试时间是5个小时。由于司法考试的导向作用,德国法学教育主要围绕民法、公法和刑法展开,因为这些课程是司法实践中应用面最广,同时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我国目前生效的法律共297部,不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立法,任何一所大学的法学院都不可能开设全部相关课程,同学们也不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把这些法律学完。与其蜻蜓点水学习很多门课程,不如把最核心的课程学深学透,通过这种学习达到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并掌握法律适用的方法,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英国牛津大学的法学教育同样遵循了把基础课程学深学透的风格。同学们在三年本科期间只需学习10门必修课、2门选修课,第一学年第一、二学期上3门必修课:刑法、宪法、罗马私法导论,考试合格才可以进入下阶段学习(只有一次补考机会);第一学年第三学期到第三学年上7门必修课:侵权法、合同法、不动产法、信托法、行政法、法理学、欧盟法,同时在27门课程中选修2门课程。上述9门课程在第三学年结束时一起考试。我很奇怪牛津大学不开设诉讼法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对司法实践很重要,牛津大学相关人士的答复是,这些课程在同学们毕业以后由律师学院开设,因为它们属于实务课程。


听完上述介绍,同学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方老师认识到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不对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彻底改革?回答是,我没有这个权力。160个学分是固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专项基础课程也是固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也不能脱离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法学院的自主权主要在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并不是只有我认识到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关心法学教育的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但是中国的法学教育有自己的传统和惯性,实质性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同学们可能又会问,既然改革遥遥无期,我们这些法学小白鼠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掌握法学的智识技能呢?我的回答是,尽可能给自己留一点野蛮生长的空间。


我所说的野蛮生长,并不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是要有不走寻常路的自觉和勇气。我原本想用“自由生长”的表述,但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刺激各位同学还是选择了“野蛮生长”。在经历了残酷的高考竞争以后,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很多时候被完全规训了。在生活上,我希望各位同学尽可能乖一点,不要违反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在学习上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太乖,读书脑袋里要有“反骨”,否则很难成才。


一旦开始大学的学习,同学们马上面临一个推免和考研的选择。苏大法学院的推免率大概在8%左右,也就是说在211名本科生中,最终大概有20位左右的同学能够取得推免资格,筛选的依据是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其他同学如果想读研究生只能通过统一招考。能够取得推免资格的同学都是学习非常勤奋的同学,因为几乎每一门课程的绩点都不能被拉下。但是我希望推免的结果是在同学们努力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如果整个大学的学习只是围绕考试成绩转,你的收获可能是有限的。我尤其不希望看到一位同学“法律漏洞填补的理论”没有学好,但是钻研起“学校推免政策的漏洞”却是无师自通。每到推免季,某些同学想出来的提升绩点的方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所幸我学到的法学方法论的知识还是能够应对同学们的挑战。


未能获得推免资格并不是世界末日,因为一扇门合上,另一扇门就打开了,这扇门就是你可能获得了更多的野蛮生长空间。一旦发现自己达不到推免的标准,或者从一开始就不以推免为目标,你的学习反而更自由,因为你无须为每一门课的绩点感到焦虑。当然,每门课都要及格,160个学分必须完成,这是你能顺利毕业的前提。生活需要“断舍离”,学习也一样,同学们要果断放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学习风格,对于最基础的课程,或者最感兴趣的课程,你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将它们学深学透。同时同学们也不要指望只是通过课堂学习就能够把一门课程真正学好,关键是要有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会让你受益终身。


之所以要劝说同学们尽可能给自己留一点野蛮生长的空间,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就是野蛮生长的。由于大学不是学习法律的,我是通过自学法律报考研究生,当时专业课只考三门:民法(总则、物权、债权)、婚姻法、商法,进入面试以后因为是同等学历,加试了宪法和刑法,这就是我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全部法律知识储备。课本知识背得比较熟,但是深刻理解肯定谈不上。因为机会来之不易,研究生期间学习还是非常投入,总共写了三篇毕业论文,最后都发表了。毕业的时候想报考博士研究生,但是导师认为我的民法学功底还是不够扎实,最好到大学去教几年书,通过教学加深对民法的理解,再考博士不迟。我非常感谢导师当年的建议,因为非法学专业的背景,我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一直心存疑虑,但是正是通过对民法的深入学习,我逐步弥补了其他基础课程的知识,甚至弥补了法学之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当我试图深入理解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构成侵权时,我意识到宪法、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对民法的影响;当我发现某条民法规范存在解释空间,或者存在法律漏洞需要填补时,我意识到法学方法论和法律论证理论的重要性,而上述理论又是语言哲学转向的产物,因此我又对诠释学和新修辞学产生兴趣;当我试图深入理解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时,我发现离不开对哲学认识论转向,政治哲学关于平等、公平、正义等问题的讨论以及伦理学关于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问题的讨论的理;当传统认识论受到质疑时,可能又离不开对融贯性理论的理解;当我试图深入理解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时,我发现无法脱离法哲学中的形式主义理论以及社会学中的陌生人社会理论;当我试图深入理解民法典的体系结构时,我发现必须对罗马法,以及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中世纪私法史有深入的了解。对民法的理解越深入,上述理论就越鲜活。我从另外一扇门进入法律的世界,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劝说同学们尽可能野蛮生长,我还有一个顾虑。如果全国排名靠前的法学院主要通过推免的方式录取研究生,这一方面会导致身份固化的态势,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同学们不能,也不敢野蛮生长。因此,我呼吁全国著名的法学院要在最大程度上放弃过度规训的欲望,给同学们留下野蛮生长的空间,在研究生的录取上一定要保留至少一半的名额给统一招考。在今年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录取的研究生中,法学硕士87人,其中推免录取33人;法律硕士177人,其中推免录取38人,我们把更多的指标留给了统一招考,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鼓励同学们野蛮生长。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改变规训手段,我们也在积极呼吁学校授权法学院将推免绩点的计算限缩在法学专业课程上,或者限缩在法学专业必修课上,同时加上若干门绩点最高的法学专业选修课。这样可以激励同学们将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学深学透,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自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同学通过野蛮的学习,一方面能够提升自己读书的品位,另一方面能够掌握法律职业需要的特殊技能,从而能够应对变幻莫测的世界。谢谢大家!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智能写作没有思路?无从下笔?法宝智能写作助你一臂之力!
智能问答

法律+AI应用范式新探索,法宝智能问答上线!


模拟法庭

法宝模拟法庭:模拟诉讼,带您提前演练庭审“大战”


法宝来签

智能合同产品强势来袭:法宝GPT之法宝来签上市!


法宝合规

法宝合规产品助力政法智能化建设

-END-

责任编辑 | 金梦洋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
开学季·院长致辞 | 陈柏峰:格物穷理,为己立心
江溯:治学须先修身——在北大法学院2023年迎新典礼上的发言
开学季·院长致辞 | 陈柏峰:在内卷的校园追求自由
开学季特辑|张明楷:刑法第一课
开学季 | 厦门大学法学院宋方青院长:心怀家国 治学笃行 崇德向善
开学季 | 人大胡锦光教授:逆境成长也有别样的青春年华
开学季·院长致辞 | 欧阳本祺:格物致知 宁静致远
开学季·校长致辞 | 马怀德:做学术的“四个要”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